09.22
2017
編者:推進企業上市是溫州打造新引擎、重構新動力、提升新優勢的關鍵一招。今起,溫都全媒體聯合溫州市金融辦、溫州市企業上市促進會等開出《新動能·上市者說》欄目,聚焦成功案例,分享經驗之談,尋找發展新動能,破解部分企業“不敢上市、不愿上市、不會上市”的難題,助力溫州企業跑出上市加速度,打造與溫州“鐵三角”地位相稱的資本市場“溫州板塊”,進一步壯大實體經濟。
從海島洞頭起家,直至今年3月15日掛牌上海主板,浙江誠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意藥業”)的上市之路,可謂傳奇。
企業占地200多畝,職工600多人,3.8億元年產值,6800萬元利潤,稅收5088萬元。誠意藥業的成績單在溫企中算不上耀眼,卻在競逐資本市場的道路上一馬當先。“誠意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上市絕非大企業的專利,像誠意藥業這樣的“小而美”企業同樣可以遨游資本市場。
“術業專攻”為企業上市加分
從1966年成立之初的銅山制藥廠,到1991年更名為“溫州市第三制藥廠”,到2001年改制變身浙江誠意藥業有限公司,再到2013年變更為浙江誠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50年來,無論名字怎么變,企業的專注始終沒有離開制藥行業。作為一家專門生產針劑、膠囊劑、片劑、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的高新技術企業,誠意藥業一直致力于發展高端小品種“海洋綠色藥物”以及“大病種用藥”。
“想要上市,企業的產品必須有競爭力。”在誠意藥業董事長顏貽意看來,這份“專”,是誠意藥業上市的基礎,也為企業上市加分不少。
用于治療全身性骨關節疼痛的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是誠意藥業的主打產品,其市場占有率長期雄踞全國首位;托拉塞米制劑、天麻素原料藥等產品的市場份額,也都位居全國前三。
“被超車”讓他重啟上市計劃
誠意藥業的上市計劃,要從2001年改制成功那會兒說起。當時,還少有溫州企業知曉上市這回事,而顏貽意已開始謀劃企業上市,并有針對性地對誠意藥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
然而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顏貽意放緩了誠意藥業上市的步伐。要知道,當時的誠意藥業已位列“浙江醫藥二十強企業”,而在之后的十來年時間里,不少企業通過上市做大做強,讓顏貽意感觸頗深:“早些年,那幾家企業還邀請我去參觀,給他們做培訓。后來他們都上市了,越做越大。”
2013年,在市、縣兩級政府的支持下,顏貽意終于再度啟動了塵封多年的上市計劃。
政府部門靠前服務至關重要
上市,光有企業的一腔熱情是不夠的,政府部門的鼎力支持至關重要。
除了各級政府的同意上市意見之外,證明企業經營合法合規,是擬上市企業最基本的條件。這個過程涉及17個部門,需要他們一一出具意見。如稅務、環保、金融、藥監、海關等等。
“可以說,政府幫扶力度的大小,決定了企業上市積極性的高低。”顏貽意說,一棵大樹需要修剪才能健康長大,企業也是如此。企業的內部管理難免有瑕疵,只要在報會前完成整改,就可以順利上市。如果有的部門在上市起步階段,就對企業一味地挑刺,很容易讓企業選擇放棄。
“黨委、政府都希望企業能上市,這一點毋庸置疑。”在顏貽意看來,與企業上市工作有關的各職能部門,還應加強培訓學習,為企業上市做好靠前、貼近式的服務。
還有關鍵的一點,一些企業的歷史沿革存在一定的瑕疵,特別是由國有、集體或是合伙企業改制而來的公司,可能存在部分資產理不清、道不明的問題,這時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幫助企業梳理清晰。
成功上市讓誠意藥業初嘗甜頭
上市成功,讓誠意藥業的知名度大升。短短半年時間,顏貽意受邀談上市經驗的分享會、交流會多達十余場
“上市前,我們是‘為了幾個錢,東奔西跑’。現在呢,銀行主動放貸,連利率都降了不少。” 顏貽意說,手握上市這塊招牌,企業融資變得更方便,股東們的個人融資手段變得更加豐富。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 上市后的誠意藥業已經順利地募集資金凈額2.8億元。用于三個募投項目建設,其中:制劑大樓技術改造1.9億元,研發中心建設項目0.5億元,營銷網絡建設項目0.4億元。
近期,誠意藥業在上海虹橋核心商務區盤下的一整層寫字樓將作為公司營銷中心,為企業走向全國搭上跳板。
不僅如此,上市后,誠意藥業還成立了10億元的并購基金,瞄準國內的大健康產業,特別是海洋醫藥、生物制藥、中醫藥等領域,蓄勢發力。
“有硬件、有項目,吸引人才就更有優勢。”顏貽意說,接下來,誠意藥業將放眼全國,收購與公司戰略發展規劃相關的醫藥大健康產業,為企業網羅精英人才提供可能。
解決企業上市“三不”,他有話說
“上市,就是讓企業沒有秘密而言。”顏貽意認為,有很多溫企不敢、不肯上市,歸根結底就是擔心將商業秘密暴露給競爭對手,成為廠務公開的公眾企業。“產品賣給誰,價格多少,賣多少量,一覽無遺。”
“其實,如果真的能從頭到尾實現規范經營,那么最終受益的還是企業自身。”說起上市經驗分享,顏貽意打開了話匣子。他說,有的企業不會上市,就一定要請有經驗、有經歷、肯投入的中介機構手把手地教,尤其是券商。
“企業就像房子,因為漏水,修修補補很正常,關鍵是用好防水膠,把漏補上。”顏貽意說,在誠意藥業,內部控制相當嚴格,有大大小小制度1000多項,大到公司財務制度、生產銷售流程,小到食堂就餐規范。誠意藥業還建立了完整的GMP質量保證體系,多個產品在美國、歐盟、澳大利、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分別注冊了DMF。
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真的有那么難嗎?顏貽意搖搖頭:“很多企業經營多年,不是沒有規范,而是沒有成文,或是有規定而執行不力,沒人將企業文化、規章制度提煉成冊。而完成這些工作,也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樣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有的企業問,我的企業規模不大,也能上市嗎?顏貽意笑著說,企業上市,關鍵不在規模,“小而美”同樣有資格邁入資本市場。當然,上市之后要用募集到的資金做什么,也是企業需要提前謀劃的。
“上市門檻真的不高,溫州有成千上萬的企業,整理整理,其中很多都能上市。”顏貽意說,上市的關鍵是考核企業的成長性,小企業如果要做大,更要上市。“否則,靠自己企業主兜里的那些錢,想做大企業,需要積累很久,談何容易!”
話說一桌子生意人吃飯,大家都沒有上市,“上市難”很容易成了他們批斗對象。相反,如果其中有兩個人已經上市,“上市難”就成了兩個人的榮耀。不同環境下,即便相同的標的,因為人們看的角度不同,待遇也不同。
由于溫州已經上市的企業不多,沒有形成上市的潮流或者說共識,讓人以為上市很難。上市必須“高大上”成為不少企業給自己打造的天花板,從一開始就對上市敬而遠之。企業或止步于小富即安的思想,或困擾于歷史包袱的問題,或是對未來不確定因素存有顧慮等等,以至于不會上市、不敢上市、不肯上市。
“金鴻順”上周三踏上了A股的紅地毯,這家江蘇的汽配件公司今年上半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5404萬元——但同比下滑17.29%。而早一天上市的“大理藥業”更有一份利潤三年下滑的成績單。再往前推,“蘇州科達”凈利潤對稅收優惠的依賴度最高時達到119%,“容大感光”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最高達到96.58%,而“立昂技術”更是夸張到“存在與客戶沒有簽署完合同就確認收入的情形”……但是,他們都順利拿到了上市公司入場券。
無疑,今年滬深股市的胸懷是博大的,風口是強勁的。此前普華永道的數據統計,2015年滬深股市IPO為219家,2016年達到227家,分別募集資金1586億元和1504億元。而截至9月11日,今年已經有324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1631.23億元。“以前是我們追著預審員主動要反饋、補材料,現在是預審員催著我們封卷。”《證券時報》引述北京某大型券商資深保薦代表人說,換成過去,從申報到預披露更新最快也需要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而現在個別項目只需幾個月。
同一時刻,另一個風口也在開啟。隨著沿海城市相關產業鏈的轉移、精準扶貧的實施,上市企業的區域分布格局正在悄然演變,資本逐步從強一線城市向二三線甚至三四線城市蔓延。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溫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企業上市工作,明確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機構跟進、市場運作”原則,按照“改制一批、輔導一批、報備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科學規劃、滾動培育、梯次推進,打造形成與溫州“鐵三角”地位基本相稱的資本市場“溫州板塊”。
現在雖然未必是上市的最好時代,但肯定是準備上市的最佳窗口期。天時、地利、人和,只要帶上誠意,一切皆有可能。
編輯:賈鈞寓
校對:周功俊
審核:鄒麗丹